行程预告 标杆案例研究 焦点资讯

扬帆东南亚:新能源企业出海

发布日期:2024-08-08 17:08:26

文字 | 毕马威中国

编辑 | 三体君


在“碳达峰”与“碳中和”这一宏伟蓝图的引领下,我国新能源产业近年来实现了跨越式的蓬勃发展。凭借技术创新的内生动力、政策红利的强力支撑以及市场需求的强劲拉动,中国新能源企业实现了令人瞩目的快速增长,不仅在产业链构建上趋于完善,技术层面保持国际领先,同时在提升生产效率和优化成本控制方面亦展现出卓越的能力。

面对全球范围内环境不确定性日益加剧的新常态,中国新能源企业展现出非凡的韧性与远见,正以前所未有的热情积极拥抱海外市场,开启了波澜壮阔的“国际化征程”。海外市场,作为新能源企业拓展版图、寻求新增长极的关键舞台,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内外部因素驱动新能源企业

积极寻求“出海”机会

全球新能源市场需求旺盛,与供应链安全挑战并存,推动中国新能源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据EIA预测,至2050年,风能与太阳能将占可再生能源发电的72%,彰显巨大潜力。面对国际环境复杂性和贸易壁垒增加,中国新能源企业加速构建海外供应链以应对不确定性。

同时,国内市场竞争加剧,技术成本优化与政策激励加速企业“出海”。新能源技术进步降低成本,但补贴减少与市场竞争使项目收益承压,促使企业寻求海外市场。国家高水平开放政策为新能源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坚实支持与引导,助力企业在全球舞台上展现竞争力。


新能源企业“出海”东南亚

原因和现状

东南亚市场正有力吸引中国新能源企业

可再生能源的部署正日益成为东盟地区的刚性需求。据预测,从2022年至2025年间,东盟区域预计将新增约50,298兆瓦(MW)的装机容量潜力,其中,太阳能与风能的新增容量尤为显著,两者合计接近总新增量的半壁江山,分别有望达到26,281 MW和8,270 MW的壮观规模。

进一步展望,东盟在氢能与氨能等前沿清洁能源领域亦展现出巨大潜力。依托其得天独厚的太阳能与风能资源,以及作为国际航运枢纽的地理位置优势,东盟有望在全球氢能贸易体系中扮演关键角色,成为推动清洁能源转型与国际贸易合作的重要力量。这一趋势不仅彰显了东盟地区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坚定承诺,也预示着一个更加绿色、低碳的未来正在加速到来。

东盟各国积极推行可再生能源战略,目标普遍设定为发电量占比超30%,部分国家更瞄准70%的高目标。文莱、马来西亚及菲律宾力推光伏发电,越南则专注于风力发电。未来,东南亚新能源领域预计吸引巨量国内外投资,2030年前年均投资额或超千亿美元,清洁能源占比或达79%,引领能源转型。

可再生能源在东盟多国已成为最低成本电力来源,全球范围内成本亦持续下降。2022年,东南亚光伏LCOE已低于煤电,分别为0.08美元/kWh与0.098美元/kWh,彰显了其经济竞争力。

图4揭示了东盟在吸引私人投资方面的政策创新,包括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加之跨国投资者优惠,增强了其投资吸引力。

越南、印尼因资源与市场潜力,成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热门。但东盟各国发电结构及可再生能源发展各异,反映不同国情与转型路径。如印尼,虽面临挑战,其市场潜力与投资环境仍具吸引力。企业需精准定位,选择合适目的地。


贸易层面:光伏、风力发电、氢氨等对东南亚出口向好,未来面临较大不确定性

中国光伏出口业保持领先,但面临产品同质化与政策波动的挑战。依托国内强大的研发与供应链,企业正拓展海外市场,特别是东盟、中东等新兴区域,如泰国、越南等需求强劲。出口量增而价降,工信部警示中低端产能过剩风险,强调技术创新与产品差异化。在东南亚,中国企业布局广泛,但政策多变考验企业耐心与应变能力。

风能出口,特别是风电装机出口,正迅速增长,海上风电市场成新焦点。中国风电机组已覆盖全球49国,越南市场表现抢眼。东南亚地区海上风电资源丰沛且待挖掘,菲、越、泰等国风电潜力大。但政策环境多变,如越南政策频调、菲律宾政策初现,要求中国风电企业在拓展市场时,需精准把握市场需求与政策走向,确保稳健前行。

储能出口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增长势头强劲。2019至2023年间,中国对东南亚的蓄电池出口金额持续攀升,年均增速显著,越南更是成为主要出口市场。这一趋势预示着储能领域的巨大潜力。

氢能与氨能出口方面,东南亚凭借其丰富的本土能源资源,正逐步成为蓝氢与绿氢的全球供应基地。尽管当前氢氨产业基础尚显薄弱,设备依赖进口,但中国凭借成熟的电解槽供应链体系及国际认证优势,在氢能装备出口上展现出较强的竞争力。此外,氢能中下游装备企业也已开始向东南亚出口氢能巴士、氢能列车等创新产品,标志着中国氢能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进一步拓展。


绿地投资层面:中国企业加大在东南亚的绿地投资,产品通过东南亚销往其他国家 

东盟作为中国海外能源投资的重要市场,近五年来能源领域绿地投资总额达51.7亿美元,其中可再生能源投资近30.3亿美元,主要集中于柬埔寨、越南和老挝。光伏企业利用东南亚作为规避美国贸易壁垒的“中转站”,通过当地建厂优化产能,再出口美国,降低运营成本。随关税豁免期将尽及美国制造业回流政策,中国企业正加速东南亚布局。

风力发电企业协同出海,虽整机制造商未明确海外建厂,但部件制造商已在巴西、德国等地投资,推动风电全球化。储能企业紧跟趋势,赴东南亚设厂,满足当地电网标准与定制化需求,实现本地化运营。东南亚亦成为中国储能企业海外扩展的优选地。

氢能及氨能企业亦在东南亚积极投资与合作,利用技术优势与经验,助力当地绿色发展,展现中国企业在新能源领域的国际竞争力与贡献。


对外并购层面:我国新能源企业对外并购疲软 

中国新能源企业以绿地投资与并购并举,拓展东南亚市场,尽管并购案例仅为8宗,但新加坡与印尼成亮点。光伏与储能出口东南亚持续增长,前景看好,但需警惕贸易政策风险。绿地投资助企业本土化,规避壁垒,或成未来重点。并购虽少,仍助力市场与资源优化。企业应多元化国际战略,适应东南亚需求。同时,东南亚金融市场不成熟,初创企业融资难,需稳健运营与创新,应对金融挑战。


新能源企业“出海”东南亚

面临的挑战

东南亚国家能源转型中政策的不明确性会潜在影响投资者的投资预期

东南亚多国仍面临能源转型的严峻挑战,主要源于煤炭发电占比居高不下、电力市场化进程滞后以及技术创新能力的不足。此外,区域内各国间政策与法规的显著差异构成了另一重障碍,加之能源政策的不稳定性,如补贴政策的潜在调整或废止,均可能对项目经济效益及投资回报率产生不利影响,进一步加剧了能源转型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


贸易政策不稳定及面临市场准入壁垒

在东南亚的某些国家中,可能存在着较为严苛的市场准入门槛,以及诸如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保护手段,这些措施有可能对中国新能源产品与技术进入这些市场构成一定的障碍和限制。


新能源产业面临供应链稳定性风险

尽管我国新能源产业链已展现出较强的完整性,然而,在国际化拓展的征途中,我们仍不可避免地面临原材料价格起伏不定、设备跨国运输中的潜在风险、技术标准不一带来的适配挑战,以及供应链可能遭遇的意外中断等多重考验。


技术型创业企业面临融资难的挑战

当前,金融机构针对技术型初创企业的风险评估机制与信用评价体系尚不健全,这促使金融机构在提供融资服务时采取更为审慎的态度。加之多数东南亚国家的金融市场尚处于发展阶段,相对不成熟,这一现状进一步加剧了技术型初创企业在寻求融资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难度。


新能源企业应对之策

熟悉当地政策与法规差异,

积极参与政策讨论和制定

企业在东南亚地区所遭遇的政策风险,其核心根源在于政治环境与政策框架的频繁变动。为有效抵御此类风险,企业需持续高度关注目标国家能源政策的最新动态,深化与当地政府及行业协会的交流合作,同时构建并优化一套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以确保企业的稳健运营与可持续发展。


多措并举有效减少贸易壁垒影响 

新兴的贸易保护机制不仅负面影响深远,且潜在影响范围广泛,加之其规避手段相对有限,这要求我们务必提高警惕,采取预警措施。为有效应对,我们应积极推行市场多元化战略,增强产品和服务的核心竞争力;全面深化本土化战略实施,以更好地融入当地市场;同时,前瞻性地布局国际化战略,以灵活应对,从而有效规避潜在的不利影响。


通过供应链多元化和

本土化双轮驱动提升供应链韧性

新能源企业应推行供应链多元化战略,旨在降低对任何单一供应商的过度依赖,并巧妙利用东南亚地区的丰富资源,实施本土化发展战略。通过构建合资企业、缔结长期供应合作协议以及进行战略性投资,企业能够稳固其关键原材料供应链,确保持续稳定的资源供给。


拓宽融资渠道,借助国际资本多元化筹资

新能源企业在应对融资难题时,应采取灵活多变的融资策略组合,涵盖贷款、债券发行及股权融资等多种方式,以确保项目资金流的顺畅与企业长期发展的稳健性。


免责声明

我们尊重每一位原创作者的心血,转载均注明文章作者及来源。若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第一时间处理。


关于我们:

洞察全球商业规律与趋势、助力中国企业征战全球;我们提供出海一站式服务、目标市场出海深度考察与资源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