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程预告 标杆案例研究 焦点资讯

任正非的“灰度管理”,到底是什么?

发布日期:2024-08-30 13:24:14

文字 | 三体君

编辑 | 三体君


不确定性下的灰度,既是世界的本质,也是商业运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那么,灰度究竟为何物?我们又该如何构建并实施灰度管理模式?


本文将从宏观视角出发,结合管理学理论,对灰度概念进行深刻剖析,并特别聚焦于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所倡导的灰度管理理念,进行详尽的阐述与解读。


管理的世界是灰色的

世界多彩,包含全光谱色彩及黑、白、灰的深邃,其中灰色是基础色调。灰色是黑白间的细腻过渡,包容性强,形成丰富层次。它含蓄、内敛,蕴含深邃力量。灰度衡量过渡色的深浅,最高最低分别对应纯黑纯白。

《黑天鹅》警示我们,简化世界为黑白两极忽视了真实的灰色地带。儿童教育常强化黑白对立,少教灰色调和。人类常二元对立看世界,但真实世界复杂多变。

极化思维限制视野,需灰度观念洞察本质。驾驶中,灰色路面安全,白色警示,黑色危险,提醒我们深入观察。组织管理也需灰度思维,应对复杂环境,洞悉人性。

任正非的灰度管理哲学,强调在不确定中找平衡,视灰度为财富源泉和生产力,提供理解复杂世界的新视角。


任正非的灰度管理

任正非秉持灰度观念,塑造其世界观、思维框架与实践方法,形成灰度哲学精髓,指导华为运营。华为辉煌历程中,灰度理论贯穿经营策略,是决策基石与行动指南。任正非强调领导需把握方向与节奏,智慧在于灰度拿捏,即动态平衡与妥协艺术。灰度管理理论自1997年起逐步深化,强调开放、妥协、宽容与自我批判,助力华为稳健前行。该理论实用性强,是任正非与华为集体智慧的结晶,经实践验证,展现强大生命力。


任正非的灰度管理体系

任正非的灰度理论或称灰度管理哲学主要体现在十个方面

●  以灰度看待人性;

●  以灰度看待人才;

●  以灰度培养与选拔干部;

●  以灰度看待未来;

●  以灰度看待企业的治理;

●  以灰度看待企业中的关系;

●  以灰度看待企业的治理;

●  以灰度看企业成长;

●  以灰度把握经营管理节奏;

●  以灰度看企业的战略制定与实施;

●  以灰度洞察商业环境。


1、灰度看人性,良匠无弃材

审视人性时采取灰度视角,意味着我们需超越简单的二元对立,摒弃绝对化的是非观、爱憎情绪和一分为二的简单判断。任正非强调:“我们追求的干部管理哲学,应是适度的灰色地带,功过分离,清晰界定,避免将两者混为一谈。不必过分嫉恶,也不必事事追求黑白分明……干部偶有想法偏差或问题存在,实属常态,人无完人。”若将任正非誉为“人性探索的智者”,那么他对人性深刻而细腻的理解,正是建立在对灰度哲学深刻理解与应用的基础之上。

再者,真积极与假积极作为两个极端,任正非巧妙地在这两者之间铺设了广阔的灰度地带:“我们不应一概排斥假积极,关键在于审视其过往行为及当前观点是否正当,是否契合我们的需求。若假积极能持之以恒,最终也能转化为真积极。”这不仅肯定了真积极的价值,也赋予了假积极以理解与包容,使得真假之间界限模糊,实则蕴含着灰度智慧的广阔空间,让一切变得更为灵活与多元。


2、以灰度看待人才,不拘一格识人才

从灰度视角审视,人力资源构成宝贵资产,管理者及其职责核心在于激发正面能量,遏制消极因素,凝聚各方力量,激发潜在活力,共同推动公司愿景与战略目标的实现。

任正非先生鲜明地指出:“企业应拥抱那些看似‘离经叛道’的创意与特立独行的人才,尽管这些‘怪才’可能初时不被普遍看好,但从长远战略考量,他们潜力无限。回顾历史,王国维、李鸿章等人物,正是时代的‘异类’,却成就了非凡。我们应持开放态度,理解并支持这些超前时代的‘异类’,或许他们就是当代的梵高、贝多芬,只是尚未被时代充分理解。”

在不同阶段,任正非反复强调:“改革之路应坚定方向,避免左右摇摆,以免误伤那些最宝贵的灵魂——往往是那些优缺点并存,却拥有卓越贡献潜力的个体。为何?正因他们不拘一格,虽非完人,却能在实践中大放异彩。我们反对教条主义,深知‘完人’只存在于理想之中,如初生婴儿般无瑕或碌碌无为者。我们追求的是能为社会、为公司创造价值的人才。”

这一理念与他倡导的“英雄不问出处,不完美亦能闪耀”高度契合,共同诠释了其独特的灰度管理哲学。


3、以灰度培养与选拔干部,宽容歪瓜裂枣

任正非将灰度视为衡量干部领导才能及经营管理水平的关键要素,并将其确立为选拔干部的核心标准。

他阐述道:“开放、妥协与灰度,三者共同构成了华为文化的灵魂,也是领导艺术的精髓所在。理解这三者,并非易事,因为它们超越了简单的黑白分明,要求领导者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灵活把握深浅不一的灰度。领袖的智慧,正是在于精准地掌握这份灰度。”

他倡导减少高层的直接干预,实则是在培养高层管理者具备灰度视角,形成灰度思维模式,以此深刻洞察人性,在不确定性和混沌中引领方向,以理性态度解决企业内部的复杂矛盾与关系。

在应对犯错干部的问题上,任正非同样采取灰度管理方式,即在公开场合严肃指出问题,私下则给予宽容与鼓励,既坚持原则,又不失人情味,确保对事严格,对人宽容。

对于干部的灰度评价,关键在于以平和心态看待其成败。任正非反对“成王败寇”的极端观念,而是鼓励干部在成功中反思不足,在失败中汲取教训,体现了一种更为成熟和包容的灰度哲学。

他常言:“经历烈火而不灭者,终成凤凰;自泥泞中站起者,可谓圣人。无需追求完美无缺的英雄,因为不完美的英雄同样值得尊敬。在失败中亦能展现出英雄气概。” 这些话语深刻诠释了任正非对灰度管理的坚持与推崇。


4、以灰度洞察未来,方向大致正确就是灰度

面对突如其来的重大变故(如黑天鹅事件)、显而易见的潜在危机(灰犀牛现象)以及难以预测的连锁反应(蝴蝶效应),我们应秉持既不盲目乐观亦不盲目悲观的态度。未来既充满光明与希望,也难免遭遇挑战与风暴,因此应避免极端冒进或保守,保持平衡与稳健。

拥有灰度思维,使我们能够拓宽视野,有效应对不确定性,清晰洞察未来的趋势与方向,明确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这里的“方向大致正确”强调了一种包容性的正确性,外界往往聚焦于“大致”二字,而忽视了其背后的“正确”本质,更鲜少探究华为如何能够长期维持这种战略方向的正确性。

华为之所以能持续保持战略方向的“大致正确”,核心在于任正非所秉持的灰度管理哲学。灰度概念蕴含着广阔的空间与各种可能,既包括不确定性也包含确定性因素。以灰度视角审视未来,意味着我们能够敏锐地识别并把握这些确定与不确定的要素。

基于灰度理论,任正非以超越当前视角的远见卓识,从全球视野审视华为的发展,深入洞察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为勇闯“无人区”的华为指引了前行的道路。他坚信,正确的方向往往源自于灰度、妥协与宽容的智慧,而未能根据不同情境灵活运用灰度原则,便难以做出审时度势的明智决策。


5、以灰度看待企业的治理,乱中求治,治中求乱

在企业成长的征途中,一个恒久存在的挑战便是“秩序与混乱”之间的动态平衡。随着企业的扩展与延伸,既有的秩序框架必将受到冲击,利益格局也将经历深刻的重构,这一系列变化如同织锦般交织着各种矛盾,极易触发内部的动荡与不安。

这些新浮现的矛盾,如同绊脚石,阻碍着企业前行的步伐,因此,企业的治理机制便显得尤为重要,成为克服这些阻力的关键。可以说,“秩序与混乱”的辩证关系,是对每一位企业家管理策略与智慧的深刻考验。

任正非先生将这一矛盾精炼地概括为“扩张与精细化管理”之间的微妙关系。他认为,企业的扩张之路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内部的纷扰与混乱,而精细化管理的实施,正是为了理顺这些混乱,为后续的扩张铺设稳固的基石。

他进一步运用其独特的灰度管理哲学,将这一过程诠释为“乱中求治,治中求乱。在混乱中怎么走向治,乱中求治。在治理中如何走向乱,治中求乱。”。前者倡导的是在扩张过程中保持秩序与控制的智慧,确保每一步都稳健有力;后者则鼓励在治理达到一定阶段后,勇于打破既有平衡,追求更高层次的扩张与突破。


6、以灰度看待企业中的关系,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在企业的运营与管理领域内,广泛存在着诸多既相互冲突又相互制约的因素,诸如激励与束缚、扩张与掌控、集权与分权、内部协调与外部适应、传统继承与创新突破、运营策略与管理艺术、短期收益与长远规划、个人追求与企业大局、团队协作与个性尊重等,这些对立面犹如黑白两极,给企业决策带来巨大挑战,迫使企业面临艰难抉择。

任正非先生采用灰度视角来审视并处理这些复杂关系,他运用辩证思维解决矛盾,既不偏执一端,也不追求简单的平衡,而是智慧地处理内外部关系,其核心策略是依据灰度理论,精准识别主要矛盾及其核心方面,巧妙利用矛盾中蕴含的潜力,将其转化为推动企业前行的强大动力。

在2009年1月发表的《谁来呼唤炮火,如何及时提供炮火支援》一文中,任正非深入阐释了这一哲学:“面对变革,我们应聚焦于主要矛盾及其核心,明确方向,深思熟虑后行动,追求实效而非完美,注重细节,避免盲目冒进。华为的管理哲学在于实用主义,不追求最优中的最优。肩负重任者,需保持清醒,方向明确,脚踏实地,心无旁骛地实践,融入时代大潮,定能在变革中取得成长与成就。”

值得强调的是,灰度观念本身是可度量的,具备量化分析的可能性。借助灰度视角,我们不仅能深刻洞察各类关系的内在本质,还能通过量化手段评估这些关系,进而提出针对性的优化策略与改进措施,不断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


7、以灰度确定企业的成长与发展的动力

企业成长的引擎与进步的源泉在于创新,其路径可归结为两大方向:改革与改良。改革意味着通过打破既有利益框架,催生新的增长动力;而改良则侧重于持续优化现有运营体系,确保其持续焕发活力。在任正非的管理哲学中,“改革”一词鲜少出现,他更倾向于提及改进、优化与完善。他自诩为“保守派”的领袖,秉持的是“渐进改良”的原则。

早在上世纪末,他就明确指出:“我倾向于温和改良,步步为营,而非激进变革。”他强调,“华为应坚守改良之道,通过持续微调实现由量变至质变的飞跃。在高速发展的浪潮中,过激的变革可能撕裂公司的根基。因此,我们需在稳健与变革间寻找微妙平衡。我们的增长策略应基于规律与预测,设定合理的扩张节奏,同时清醒认识到伴随而来的挑战与不稳定。为此,我们必须不断升级管理能力,灵活调整策略,以适应长远发展的需要。”

任正非进一步阐述道:“华为在任何阶段,都应聚焦于自我完善与提升。这如同筑路,需层层夯实基础,逐步扩展。我们无需急于树立超越他人的目标,而应专注于自我丰富与完善。当一切准备就绪,成功自然水到渠成。这才是我们应当追求并坚持的愿景。”

任正非所秉持的,是一种静水深流、循序渐进的灰度管理哲学与发展理念,正是这份坚持,引领华为走过了三十余载的辉煌历程。


8、以灰度把握企业的战略制定与实施

任正非主张在战略规划阶段,应秉持民主集中制,重视贤能而非盲目从众,对关键议题采取稳健态度,鼓励充分讨论、思维拓展与持续协商,秉持“容纳不同声音,即为战略深度”的理念;同时,确保总体方向的基本正确性,他强调“‘方向基本无误’即为灰度之精髓,因完美无缺的方向难以企及。”

进入战略实施阶段,则强调权威领导的重要性,紧密围绕战略目标,运用压强原理,集中力量于一点,同时注重激发组织内部的活力与创造力。

在战略制定时确保方向的基本准确性,与在战略执行中保持高度的聚焦与力量集中,两者之间的微妙平衡,正是灰度管理理念的精髓所在。


9、以灰度把握企业管理的节奏

任正非始终强调,高级管理者在企业经营与管理的征途上,必须紧密聚焦于三大核心要素:战略方向、运营节奏以及人均效能。

一旦企业确立了大致正确的航向,如何精准掌控管理的节奏便成为了领导力展现的关键所在。尽管任正非以其急躁与强烈的个性著称,面对企业内的纷繁挑战,他内心无疑充满了紧迫感,但在实际行动的部署与执行中,他却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耐心与宽容,能够包容并应对各种复杂情况。

他的话语间,如同狂风骤雨般激烈,闪烁着决心的光芒;而当他亲手推动具体实施时,却又如同春风化雨,细腻而深邃,悄无声息地滋养着组织的每一个角落。

这种既急于求成又沉稳持重的双重态度,正是任正非灰度管理理念的最佳诠释——既不失对目标的急切追求,又具备在过程中保持冷静与耐性的智慧。


10、以灰度洞察外部商业环境

任正非以灰度的独特视角审视外部商业环境,他从不为环境的严峻所困,而是持乐观态度审视宏观挑战。他将竞争对手视为“友商”,倡导“与友商携手并进,既竞争又合作,共创和谐生态,共享价值链成果”,作为公司的重要战略方针。

他深受以色列前总理拉宾“以土地换和平”理念的启发,自视为“拉宾理念的传承者”,强调妥协是灰度理念的基础,无妥协则无灰度。

任正非的灰度管理思想具有三维特性:

首先,其应用范围并非企业管理的全面覆盖,而是聚焦于特定关键领域。

其次,灰度管理构建了一个包含黑、灰、白三色的体系,既坚守灰度,也不排斥黑与白的存在。在实践中,这体现为明确坚守与坚决反对的界限,而灰度管理则游走于这两极之间。例如,在拒绝机会主义、自我批判、压强原则等方面,任正非态度坚决,不容妥协;而在处理具体事务时,则强调绩效与流程。

再者,灰度管理并非万能钥匙,不适用于所有情况。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运营机制、业务流程等核心层面,以及基层员工的管理,均非灰度管理的适宜领域。灰度管理的精髓在于其能够包容并处理黑与白的极端情况,通过积极视角看待这些差异,形成正能量的合力。

此外,任正非并不排斥在某些情况下采取极端策略,如他允许“余疯子”这样的激进派去执行更为直接的方法,而自己则带领团队保持灰度,以形成互补与平衡。

最后,从更宏观和动态的角度来看,任正非的灰度管理思想在时间、空间与结构的交织中展现出其深刻性。在思想演进的历程中,灰度不仅是表象下的核心,更是应对复杂多变环境的智慧体现。


从灰度管理观到灰度管理实践

长期以来,灰度观念并未深植于国人的认知体系与思维模式之中,反而常遭误解。

首要澄清的是,灰度与中庸之道有本质区别。中庸追求的是事物两端的和谐共存,而灰度则是一种更为宏观的世界观,它不等同于具体的处事策略。任正非在《从“哲学”到实践》中深刻指出,中庸虽有助于社会稳定,却也可能抑制个性与创新,而灰度则鼓励在复杂环境中寻找平衡与突破。

其次,灰度并非无原则的妥协或模糊界限,它强调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展现灵活与包容。妥协与宽容是通往灰度的手段,而非其本质。灰度倡导的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旨在通过深刻理解世界来推动变革。

再者,灰度绝非软弱或逃避,它是力量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在华为的管理实践中,灰度体现为激励与约束的巧妙结合,既激发活力又确保秩序。

灰度追求的不是静态的平衡,而是一种动态的、持续进化的状态。它融合了多种哲学思想,包括求真务实、理想主义等,展现出一种兼容并蓄的智慧。

灰度并非抽象的文化概念或主义标签,而是具体体现在世界观、方法论和思维方式之中。它简单、朴实,基于客观现实,强调实事求是。

同时,灰度管理是有序且可管理的,它要求管理者具备高超的智慧与艺术,以精准把握“度”的微妙。任正非强调,灰度管理的精髓在于领导者的智慧与判断力,这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

华为LOGO的演变,从单一色彩到多色彩、更柔和的设计,以及广告中黑白色调的广泛运用,无疑体现了任正非灰度管理理论的实践成果。这一理论不仅限于理论探讨,更在于其在实际经营管理中的成功应用。

最终,任正非以其独特的灰度世界观和领导力,引领华为从优秀走向卓越,实现了企业的持续发展。他的灰度管理哲学,正是华为基业长青的基石。开放、妥协与灰度,不仅是华为文化的精髓,也是每一位成功领导者应具备的风范。


免责声明

我们尊重每一位原创作者的心血,转载均注明文章作者及来源。若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第一时间处理。


关于我们:

洞察全球商业规律与趋势、助力中国企业征战全球;我们提供出海一站式服务、目标市场出海深度考察与资源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