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程预告 标杆案例研究 焦点资讯

食品出海北美|一个千亿美元大市场

发布日期:2024-10-29 13:57:19

文字 | 三体君

编辑 | 三体君


食品拓展海外市场时,北美市场是绝不容错过的庞大市场。在食品消费领域,北美是全球首屈一指的大型市场。

至2023年,北美休闲食品市场已实现了1334亿美元的收入,并预测在接下来的五年内,将以4.57%的复合年增长率持续扩大。仅美国一国,便是全球最大的零食消费国家,其2023年的市场收入高达1100亿美元。

北美市场不仅规模庞大,而且质量优越。与其他消费力较弱的市场相比,北美地区消费者购买力强劲,对价格敏感度相对较低。此外,对于初探海外市场的食品品牌而言,相较于其他消费能力强的地区如欧洲,后者因国家众多、语言复杂、市场碎片化,使得整体规划与执行的难度显著增加。

因此,北美市场成为了食品品牌国际化战略中的首选之地。


北美对零食热爱的原因

其一,随着休闲娱乐活动的增多以及碎片化时间的利用提升,北美消费者的零食消费场合与频次亦呈现增长趋势。根据美国官方统计数据,自1970年代末至今,每日食用三次或以上零食的美国人口比例已从10%跃升至2010年的56%。

其二,随着少食多餐理念的普及,零食正逐渐侵蚀正餐的地位。在美国,零食与正餐之间的界限日趋模糊,据美国零售业市场研究机构IRI的调查,大约53%的美国人会在早餐时段食用小吃。此外,出于对健康生活的追求,美国零食市场涌现了大量新食材,如鹰嘴豆、扁豆、藜麦等,促使消费者更倾向于在正餐之外摄取更多诸如蛋白质或纤维等营养素。

其三,疫情亦成为推动零食消费增长的因素之一。在封锁期间,消费者对包装完好且信誉良好的休闲食品品牌需求激增,形成了稳定的消费模式。Food Insight的数据显示,有27%的人表示,在新冠疫情爆发后,他们的零食摄入量有所增加。


北美多元化市场

北美洲堪称世界上民族与文化多样性最为显著的地域之一。依据2020年美国的人口普查资料,非拉丁美洲裔白人构成了美国总人口的57.8%;拉丁美洲裔占比18.7%,非洲裔美国人占12.1%,亚裔美国人占5.9%,而印第安人作为美国的本土居民,当前约占美国人口的1.3%。

各族裔群体各自拥有独特的饮食习俗,这促成了北美市场口味偏好的多元化。然而,从另一视角审视,这或许正是食品进军北美的一大优势所在:鉴于面向全球消费者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北美的多元文化背景为新兴的出海品牌提供了一个早期的试炼与成长平台。


北美零食市场的挑战

一方面是一个充满潜力的巨大市场,但另一方面,开拓新市场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重重困难和挑战。

相较于其他具有广泛适用性的类别,食品品牌需针对目标市场的文化及饮食偏好进行产品创新,以契合当地消费者的需求。例如,西方人习惯于食用冷餐、面包等,而中国人则偏爱热食。这无疑对品牌方的产品研发与生产实力构成了挑战。

在文化差异显著的北美市场中历经磨砺,品牌方已积累了足够的经验,为进军更广阔的市场奠定了基础。相较于跨境电商的主流产品,食品品牌在海外拓展的初期阶段便面临更多困难。无论是面对法规与标准、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还是供应链与物流管理,食品品牌均需亲自上阵。

因为食品种类繁多,且不同于那些可在多地销售的产品,食品几乎无法复制他人的成功经验。首要的是,在法规与标准方面,各国对食品的法规要求大相径庭。以食品添加剂为例,某些国家允许使用并设有严格限量,而在他国则可能完全禁用。

比如,某些色素在欧洲国家被允许使用,但在亚洲部分国家则受到严格限制。这就要求食品企业在海外拓展时,必须深入研究并准确把握目标市场的法规,确保产品符合当地标准。此外,包装与标签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各国对标签上需标注的信息,如成分、营养成分、过敏原、保质期等,均有不同规定。同时,包装材料的安全性与环保标准也存在差异,例如某些国家要求食品包装必须具备可降解性。

其次,确保食品安全是食品走向国际市场时的核心议题,同时也是最为繁琐的一环。从生产、加工、运输到储存,食品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实施严格的质量控制与安全保障措施。举例来说,食品原材料的采购必须确保来源可靠,且不存在农药残留等问题;生产过程中必须达到卫生标准,以防止微生物的污染;而在运输过程中,则需严格控制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以保障食品的新鲜与安全。一旦食品安全出现问题,不仅会损害企业的形象,还可能导致产品被撤回市场、禁止销售等严重后果。

再者,从供应链的角度来看,食品的保质期相对较短,对运输与储存的条件有着较高的要求。例如,生鲜食品需要冷藏或冷冻运输,而易腐食品的运输时间则需尽量缩短。这进一步提升了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的要求,需要构建高效的冷链物流体系与快速的配送网络,以确保食品能够迅速且新鲜地送达消费者手中。此外,食品的进出口还需经历复杂的检验检疫流程,这无疑增加了物流配送的时间与成本。


在北美,电商渗透率仍不足20%,是一个由线下渠道主导的市场

在北美地区,电子商务的渗透率尚未达到20%,市场主要由线下渠道所占据。这一线下销售远超线上的现象,与美国的人口密度密切相关。相比之下,中国的人口密度较高,2021年达到每平方公里150人,而美国则相对较低,2023年约为每平方公里37.17人。正因如此,驾车购物、家庭在购物日的集体出行,并伴随社交活动,成为了美国消费者的主流购物模式。

因此,对于食品品牌而言,要想吸引美国消费者的注意,必须重视线下渠道的布局。从消费能力的角度来看,食品产品唯有被消费者看到,才更有可能促成购买行为。然而,与线上消费不同,线下零售的货架空间有限,资源相对稀缺。要获得消费者的关注,仅凭运气远远不够,更需要具备相应的能力。


中国品牌与Costco

OCM美国华源食品公司的董事长王刚曾提及,Costco作为全球最大的会员制仓储式连锁超市,每年仅销售4000种商品(SKU),尽管这一数字仅为沃尔玛的十分之一,但其单店年销售额却高达2亿美元,堪称全球零售业中单店营收能力最强的连锁超市。

然而,要让产品进入美国Costco,必须经历严格的审核流程。首先,验证供应商资质,Costco会派遣第三方机构对仓库进行全面考察,涵盖卫生条件、操作流程及各环节管理等,整个考察过程长达3至4个月,文件审查既多又细致。

接着,进行工厂审核,按照Costco的标准检查中国工厂的设备、食品安全管理以及社会责任等方面,甚至随机询问工人工作情况以评估其社会责任感。“对中国企业而言,工厂审核是一个艰巨的挑战。”王刚表示,“我们参与了多个中国顶尖品牌的Costco工厂审核,其中几个品牌历经两轮乃至三轮才最终通过。即便在接受了专业咨询公司的指导后,这一关依然难以攻克。”通过这两轮审核后,Costco会选择部分区域进行试销,若首个区域试销成功,产品便可在该区域的所有门店上架,随后再进行下一个区域的试销。在多个区域试销均合格后,才能最终进入Costco的所有门店。

只有经过Costco严格的店内商品评估体系,中国品牌才有机会进入美国Costco。而达到这一步,已足以被视为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实际上,当前正是中国食品品牌出海的重要机遇期。从人口结构变化来看,近十年来,中国一直是美国最大的留学生来源国;同时,美国总人口在这十年间增长了7.4%,其中亚裔人口更是增长了三分之一以上。然而,在华裔人口持续增长的同时,中国食品品牌的数量却未能满足华裔群体的需求,供需之间的缺口正是品牌在新市场中应抓住的机遇。

此外,人口结构的变化也促使中国文化成为更多当地消费者的选择。例如,TikTok上#ChineseFood等标签的视频越来越受欢迎,更多白人群体也开始尝试中式饮食。中国食品品牌出海或许应先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

一方面,是口味上的志同道合,通过先进入华人市场,再拓展至亚裔市场,最终进入主流渠道的方式,这是当前多数中国品牌的选择,也是最能从精准受众切入、不断破圈的方式;另一方面,也要寻找走同一条路的合作伙伴。

回顾历史,最早在美国市场获得消费者认可的日本食品品牌,也是借助了亚洲食品批发商和分销商JFC International的渠道优势,向亚裔美国零售店、餐馆和北美主要零售商提供日本和亚洲其他地区的食品。

中国食品品牌出海北美,也有先行者。据悉,OCM华源食品已构建起覆盖全美的深度分销网络,旨在进入美国亚裔市场。合理利用平台优势,或许可以携手共进,打开更大的“华人风味世界”。最后,就当前消费者的食品选择而言,基于对健康、有机、低卡、环保等需求,消费者也乐于尝试创新型产品。例如,植物肉、蛋白粉、螺旋藻等产品,都是未来新品牌可以探索的方向。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抓住广阔的北美市场、创立新品牌,并合理运用全球供应链,是一条全新的道路。这也是新时代的食品品牌们仍在探索的课题。


免责声明

我们尊重每一位原创作者的心血,转载均注明文章作者及来源。若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第一时间处理。


关于我们:

洞察全球商业规律与趋势、助力中国企业征战全球;我们提供出海一站式服务、目标市场出海深度考察与资源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