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程预告 标杆案例研究 焦点资讯

比自动驾驶更抢戏,2025年智能座舱爆了?

发布日期:2025-01-18 09:39:46

15cd2cb311074d6c641d7e9e62e93829-sz_1014377.webp.png

文字 | 三体君

编辑 | 三体君


并非仅有一块大屏幕就能称为智能座舱,现今汽车的智能座舱已迈入更高层次。

每年初举办的CES展会是汽车科技领域的一场盛会,与以往车企在CES上常展出各种新颖的概念车型不同,今年众多车企更倾向于展示其汽车在智能化方面的升级,超过一半的车企首次发布或展示了自家的AI智能座舱相关技术。

行业专家预计,2025年将成为智能座舱发展的关键一年!


08bceed7ceff52fa2af9ee4e09fe51a2-sz_19030.webp.png

智能座舱大放异彩

步入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新阶段”后,智能化跃升为汽车制造商、科技企业及零部件供应商竞相追逐的核心,其中智能座舱尤为凸显其重要性。

在近期闭幕的CES展览会上,宝马全球范围内首次推出了其新一代超感智能座舱——即BMW开创性的全景iDrive系统及BMW新世代操作系统X。该系统凭借四大核心交互界面的协同作业,通过“物理按键+触控反馈+语音指令”的综合操控模式,为用户带来了直观、便捷且人体工程学设计出色的全方位、多模态人机交互享受。据规划,BMW全景iDrive系统预计将于2025年末在BMW新一代车型中率先部署。同时,极氪也将“智能座舱”作为其参展亮点,宣布与高通结盟,合力研发前瞻性的智能座舱技术。目前,极氪车型已内置高通8295智能座舱计算平台驱动的Kr AI大型模型系统,并支持OTA在线升级。极氪还推出了升级的Navigation海外导航2.0版本,通过与Mapbox国际合作,提供新一代的导航解决方案。长城汽车则重点推介了新一代智慧空间系统Coffee OS 3,该系统利用AI技术满足车内所有乘员的个性化需求,并基于大语言模型和空间智能概念提出了ASL(空间语言智能体),明确了Coffee OS智能座舱的未来发展方向。

斑马智行与芯片制造商联手开发的汽车操作系统与芯片的软硬件协同、舱驾一体化测试平台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在CES 2025期间,斑马智行的操作系统核心组件Banma Hypervisor荣获了国际标准ISO 26262 ASIL-D最高等级的产品功能安全认证,这是国内首个达到国际顶级标准且支持舱驾融合的虚拟化产品。斑马智行还透露,其先前发布的元神AI智能座舱已与多家国际领先的德系、日系车企建立合作,预计年内将陆续公布合作进展。几乎在同一时间,广汽自主研发的昊铂HL智能座舱,凭借其前瞻的产品功能规划及流畅的交互体验,荣获中汽院凯瑞检测认证(重庆)有限公司颁发的全国首个A+级AI智能座舱能力认证,实现了“情感智能”与“技术智能”的双重提升,为人车交互体验带来了质的飞跃。


06c95130ef82ee00f1eeac0db944f934-sz_21057.webp.png

中国车企站上智能座舱C位

显而易见,汽车行业已经将智能座舱置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前所未有地重视其发展。中国质量协会最新发布的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用户满意度指数测评报告揭示,在性能设计方面,智能驾驶辅助与智能座舱的性能设计在新能源汽车行业中位居满意度前两名。

斑马智行的首席技术官司罗认为,智能驾驶未来将趋于标准化,而智能座舱则是展现汽车个性化和差异化的核心要素。特别是AI大模型在汽车中的应用,为智能座舱与智能驾驶引入了新的变量。确实,从车企、芯片制造商以及汽车科技公司的展示来看,汽车智能化已不再局限于早期的单一功能和场景,而是转变为一种系统性的智能化体验,其中AI大模型已成为汽车智能化的核心关键技术。

香港瞻行资本的创始人、原自动驾驶公司的联合创始人詹培勋指出,CES是展示前沿技术的窗口,今年CES上智能座舱的热门表现,中国车企贡献显著。在智能驾驶技术上,中国车企一直在追赶特斯拉;而在智能座舱领域,中国已经处于领先地位。因为智能座舱技术可以看作是消费电子技术的延伸,而中国消费电子技术的不断创新和丰富的产业链生态,为中国车企在智能座舱技术的突破上提供了更多优势。

与此同时,智能座舱的关注度日益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科技普及化”的趋势。过去,智能座舱被视为高端车型的专属配置,但随着国内汽车市场竞争的加剧,车企为了脱颖而出,必须寻找新的突破点,这使得智能座舱成为车企竞争的关键,智能座舱新技术开始逐渐应用于平价车型,让更多消费者享受到科技带来的便利。詹培勋表示:“AI大模型的应用给智能座舱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中国汽车变得非常‘智能’,例如,向理想汽车提出一个物理难题,它都能给出解答。基于中国车企多年的技术积累,预计其在智能座舱领域的技术优势将进一步扩大,智能座舱将迎来更大的发展。”

dfcac535df170938caddfefef412e688-sz_41541.webp.png


60cae49234dec9af65bf641ce9bb2b88-sz_22099.webp.png

AI加持,座舱将全面智能化

随着人工智能引领汽车行业变革的趋势显现,一场全新的座舱革新正悄然酝酿之中。据咨询机构Canalys所发布的报告揭示,自2022年起,中国市场上智能座舱的普及率持续稳步上升,至2023年已攀升至66%的水平。而数据研究机构HIS则预估,至2025年,中国市场的智能座舱普及率有望进一步达到75%的高点。

广东省大湾区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秘书长张瑞锋进行了解读:“或许大家尚未留意到,20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促进‘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这与以往仅强调‘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报告有所不同。

这无疑表明了,随着产业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国家层面对汽车智能化发展的重视程度显著提升。”实际上,在行业内,智能座舱尚未有一个统一且严格的定义。

2018年被广泛看作是智能座舱发展的起始之年,这一年,伟世通推出了SmartCore智能座舱系统,实现了座舱零部件的整合;同时,蔚来的ES8车型上市,凭借智能语音助手NOMI、悬浮式大屏、女王副驾等配置,成为了造车新势力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随着车载显示屏大尺寸化、科技化需求的迅速增长,升级后的显示模组、娱乐系统、液晶仪表已成为汽车的标配,多屏智能座舱产品也开始大规模配套生产。

张瑞锋进一步说明,如果将车内中控屏视为智能座舱的代表,那么在我国,新车中智能座舱的渗透率已超过90%,语音交互与车联网技术的普及率也超过了80%。尽管对座舱智能化程度的定义不同会导致渗透率水平有所差异,但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动下,智能座舱渗透率的快速增长是不争的事实。

他预测,各大车企将会加大对智能座舱研发的投入,基于智能体架构,座舱体验将从“单一功能”向“主动智能”转变,全面实现智能化代理(Agent)将是智能座舱的下一个发展趋势。

而作为汽车行业从业者及车主,詹培勋坦言,他对车内娱乐设备的使用持谨慎态度,“过多的花哨功能反而可能分散驾驶员的注意力”。

因此,把握好功能的适度性至关重要。换句话说,座舱的操作应当足够智能、便捷,且不会分散驾驶员的注意力,这就要求中控系统的语言模型需要不断优化。“哪家车企能在这方面做得足够出色,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免责声明

我们尊重每一位原创作者的心血,转载均注明文章作者及来源。若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第一时间处理。


关于我们:

洞察全球商业规律与趋势、助力中国企业征战全球;我们提供出海一站式服务、目标市场出海深度考察与资源对接。